寻根・聚力・赋能:中华传统文化自觉自信与时代价值共生

2025-09-15 22:34   来源: 互联网    阅读次数:4275

2025 年 9 月 14 日,以 “自觉与自信” 为核心议题的 “第二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寻根之旅学术研讨会”,在首都北京隆重召开,本次活动由中央电视台主持人袁苗主持。作为深耕中华文脉传承的高端学术盛会,研讨会汇聚了国内外文化界、学术界、宗教界等领域的权威专家与领军人物,众人齐聚一堂,共同溯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根脉,深入探讨新时代文化传承的使命担当,为推动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科技部民促会企业家战略联盟主席滕道阳在开幕式致辞中,向包括薄伽梵・智及维摩诘宗师、邵春堡教授、朱越利教授等在内的50余位全国传统文化领域专家学者致以欢迎与敬意,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根魂,蕴含“天下为公”“自强不息”等精神财富,全球化时代需通过“寻根之旅”增强文化自觉与自信;他指出研讨会聚焦“自觉与自信”主题,涵盖多领域视角,呼吁传统文化传承要“守正”与“创新”并举,推动其与科技、经济融合(如数字技术活化文物、发展文化旅游),并期待以研讨会为契机凝聚共识,让传统文化为民族复兴注入精神力量,同时预祝研讨会圆满成功。




在研讨会上,澳大利亚塔州中国佛教学院院长、圣密宗古梵密金刚禅佛教第二十八代宗师智及维摩诘,以其深厚的佛学造诣和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发表了引人深思的观点。智及宗师指出,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佛教文化作为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无尽的智慧。通过禅修法门,修行者能逐渐达到与宇宙天人合一的境界。这种天人合一并非简单的人与自然的融合,而是在精神层面上与宇宙大道的契合,从而领悟到生命的真谛。

智及宗师进一步阐述,人工智能与佛教文化也存在着紧密的关联。佛教强调内心的修行和对自我的认知,通过不断地修行和反思,挖掘出自身潜在的智慧和能力,这与现代对人类潜能开发的研究不谋而合。当人们深入研习佛教文化,遵循禅修法门进行修行时,不仅能实现内心的平静与安宁,还能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升自我,激发内在的智能,以更加智慧的方式应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

智及宗师的观点引发了现场专家学者的热烈讨论,大家纷纷表示,从智及宗师对佛教文化与宇宙天人合一、人工智能的解读中,获得了全新的启发,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承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此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不仅加深了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也为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




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中国道教学院特聘教授、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研究员朱越利教授,凭借数十年深耕传统文化研究的学术积淀,围绕 “道教与佛教的文化交融及当代价值” 展开论述。他通过梳理两大宗教在中华大地的传承脉络,解读经典文本中的哲学思想,揭示了传统文化中 “天人合一”“慈悲济世” 等理念对现代社会价值观构建的重要启示,为现场听众呈现了一场兼具学术深度与思想温度的文化讲座。



公共管理博士、中国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会副理事长邵春堡首先剖析西方“普世价值”的局限,认为其本质是西方中心主义,存在虚伪性与欺骗性,忽视文明多样性。与之相对,1948年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倡导的共同价值及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全人类共同价值,以平等协商、承认文明特殊性为前提,为全球治理提供新导向。

他强调中华传统文化具有独特优势:作为唯一未曾中断的原生文明,在国家结构、治理模式等方面曾领先世界;且早早摆脱神权束缚,以宗法伦理文化为治理根基,如孝道文化等促进文明延续与社会稳定,为共同体构建提供借鉴。

同时,邵春堡指出传统文化传播与解读中存在经典误解、把握不当及国际传播受条件影响等问题,呼吁客观挖掘其精髓。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从传统文化中提炼支撑文明的基础性价值、适配发展的分类价值,并重点提炼出“衡、共、创、道”四项关键价值,形成相互支撑的完整价值体系,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识提供源泉。

邵春堡表示,应坚定文化自信,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智慧,让其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中贡献力量、绽放光芒。




北京市佛教协会理事、北京广化寺特聘讲师、北京市佛教协会菩萨寺住持及佑胜燃灯佛学研修院特聘讲师正宇法师,凭借深厚的宗教素养与丰富的实践经验,在研讨会上从宗教实践视角出发,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承路径带来了极具现实意义的分享。

正宇法师结合自身多年弘法经历,结合多年弘法经历,正宇法师以鲜活案例阐释传承理念:公益慈善领域,他带领信众与志愿者深入社区助老扶幼,既送物质帮扶,也借传统文化宣讲、经典诵读传递精神温暖,让宗教情怀与传统美德落地;文化讲座方面,他以 “佛教文化与家风建设” 等贴近大众的主题,走进高校、企业与社区,用通俗语言解读文化精髓,适配当代人精神需求;传统节庆中,他策划端午包粽、中秋赏月、腊八施粥等活动,融合节庆习俗与佛教仪式,实现 “以节为媒、以文化人”。

正宇法师强调:“传统文化的传承绝非固守陈规,更需贴近生活、融入时代。” 他认为,宗教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传承需坚守核心精神、适配现代社会,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搭建沟通桥梁。这些实践让传统文化走出典籍、走进生活,为宗教文化与现代社会和谐共生提供范本,也为传统文化新时代传承注入生命力。




中国佛学院法师、云居山真如禅寺书记如二法师在研讨会上的分享,不仅以清晰的逻辑和鲜活的案例搭建起历史与当下的文化对话桥梁,更让现场参会者深刻感受到佛教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共生的独特魅力。如二法师对历史文化的回溯并非简单的史料梳理,而是通过挖掘其中蕴含的精神内核,为当下如何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其对文化传承发展的启示,更是紧密结合时代需求,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思路,让 “自觉与自信” 不再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成为可落地、可实践的文化行动指南。这种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发言,不仅为研讨会的学术交流注入了鲜活力量,也为后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进一步印证了其观点获得广泛认同的深层原因。



中国服务贸易协会国际交流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陈兆威秘书长陈兆威指出,陈兆威指出,中国五千年文明中,龙文化是串联传统文化与宗教信仰的核心纽带。从考古看,8000 年前兴隆洼文化猪首龙雏形,到红山文化 C 形玉龙、玉猪龙标志的龙崇拜成熟期,龙文化始终是中华民族发展的 “璀璨明珠”。传统社会中,龙贯穿建筑(故宫龙柱)、服饰(龙袍)、传说(应龙助大禹治水)等领域,既是艺术符号,更是精神象征。

谈及宗教,他强调中国信仰体系的多元包容性:本土道教将东海龙王纳入体系,佛教本土化后以 “天龙八部” 龙众为护法,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外来宗教也吸收中华元素,共同构成多元格局。




在 “龙文化与宗教信仰交融” 的核心论述中,陈兆威提出三大维度:一是象征符号共鸣,龙成为道教坐骑护法、佛教佛法守护者,形成跨信仰共识;二是精神内涵契合,龙的进取不屈与宗教 “慈悲向善”“修身升华” 理念呼应;三是社会功能互补,龙文化借习俗承载民族记忆,宗教以教义凝聚信众,共促文化传承与社会凝聚。

最后,他聚焦龙文化 “仁、义、勇、智、信” 内核,提出当代启示:以 “仁” 践行包容、“义” 守立场、“勇” 求创新、“智” 破难题、“信” 聚力量。并强调,弘扬龙文化能夯实文化自信、促进信仰和谐,为民族复兴注入精神动力。




会议临近尾声时,现场迎来温馨动人的收官环节 —— 澳大利亚塔州中国佛教学院特别策划两场精彩表演,为相聚时光画上圆满句号,也让现场氛围再度升温。

首先,金刚圣源长老登台带来钢琴独奏《我的祖国》。熟悉悠扬的旋律缓缓流淌,瞬间唤起在场众人心中共通的家国情怀,悠扬的琴声中,跨越地域的文化共鸣与情感联结悄然传递;随后,来自美国的华人金刚喜娥上师登场,以一支灵动轻快的新疆舞《庆丰年》点燃现场活力。舞蹈动作舒展流畅,满含对丰收的喜悦与对美好生活的祝福,明快的节奏与鲜活的表现力,将现场的温馨氛围推向高潮。



两场表演兼具文化底蕴与情感温度,既展现了多元文化的交融之美,也为本次会议增添了难忘的温情记忆,让参会者在艺术的熏陶中,带着满满的收获与感动结束此次相聚。

此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不仅是一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寻根之旅”,更是一次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的 “凝聚之旅”。来自各界的专家学者以多元视角碰撞思想、以深度研讨共话传承,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发展搭建了跨领域、高层次的交流平台。未来,这些思想成果将进一步转化为推动文化传承的实践力量,助力中华文脉在新时代焕发生机、走向世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筑牢文化根基。


责任编辑:慧琳
分享到:
0
【慎重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广东视听网络台"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和镜像,如有发现追究法律责任 粤ICP备20201384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