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山海,共育未来|嘉华世达2025韩国教育交流之行全纪实

2025-10-22 17:55   来源: 互联网    阅读次数:3169

不是所有的相遇,都是为了简单的问候。

有些相遇,是为了在教育的星图上,为年轻的梦想标注新的航向

为促进中韩两国人文交流,提升“留学中国”品牌影响力,助力中国高校海外招生,2025年10月10日至13日,在教育部(中国)留学服务中心的指导下,北京嘉华世达国际教育交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嘉华世达”)成功组织中国院校赴韩国参加“International Education & Career Fair in Korea 2025韩国国际教育博览会”及配套教育交流活动。

本次展团汇聚了国内多所特色院校的代表,在四天的行程中,通过高端论坛、大众展会与校际合作三重维度,立体化推进中国教育的对外推介与国际合作渠道的拓宽。这也是一次向全球学子发出的诚挚邀请:中国,正以更开放、更融合、更创新的教育生态,迎接来自世界的每一个梦想。

第一章:启程·以教育为桥,跨越山海

行程首日,访问团便直抵韩国顶尖名校汉阳大学。

在与其经营专门大学院的交流中,双方围绕“全球数字创新”、“文化内容经营”等前沿领域,探讨了未来合作的无尽可能。从学术殿堂的思维碰撞,到互赠礼物的亲切问候,合作的种子在真诚的交流中悄然埋下。

第二章:亮相·院校“天团”亮特色——中国教育的“差异化魅力”,藏在这些细节里

在首尔COEX会展中心,韩国国际教育博览会的人潮,是对“留学中国”品牌最直接的温度测试。两天时间,中国高校展位吸引了众多学生与家长前来咨询,成为现场备受瞩目的热情焦点。

在这场盛大的教育集会中,我们记录下了几位院校代表的前沿观察与思考:

西交利物浦大学 朱霖:全英文环境是“过渡”,就业与深造适配才是核心

作为全中国目前规模最大的中外合作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拥有25000名学生,其中1300余名国际学生里,就有近100名优秀的韩国学生。“韩国学生问得最多的是‘毕业能去哪些海外企业’,这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他们的需求焦点。”朱霖说。

在她看来,西交利物浦大学的吸引力不仅在于100%全英文教学——这对韩国学生而言是“从本土到国际的优质过渡”,更在于“衔接国际人才需求的培养链”:所有留学生大一需强制学习中文,学校还设有中国官方HSK考试中心,助力学生兼顾双语能力;就业辅导中心更有专人负责外国学生,从大一入学就指导CV撰写、雇主沟通与面试技巧,让学生的职业准备更具针对性。“语言只是工具,能解决国际问题、适配未来发展,才是真正的竞争力。”

朱霖说:“这次展会让我们零距离感知了韩国学生的高素质与强目标感。我们现场收到了超过80份高质量咨询,其中近20名学生表达了明确的申请意向。这种直面潜在生源的机会非常宝贵,希望未来能继续通过嘉华世达这样专业的平台,深入开拓国际市场。”

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 郭海红:“语言+专业+国际视野”,上海资源就是“第二课堂”

“韩国学生最关心‘在上海读书能获得什么资源’,我们的答案是‘整个城市都是你的课堂’。”郭海红说,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从办学之初就深度融合“上外基因”与“上海优势”,打造了“语言+专业+国际视野”三位一体的独特的培养模式。

“一方面,我们学校承接上外优质语言资源,开设英语、法语、西班牙语、日语、韩语等专业,并与上海外国语大学共享部分课程;另一方面,依托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定位,将城市资源转化为实践平台。我们不培养‘只懂理论的学生’,而是让他们在国际场景里用中韩双语解决实际问题。”

“展会效果立竿见影。”郭海红说,“我们现场与30余名学生建立了深度联系,他们对我们‘语言+专业’的复合型培养模式展现出浓厚兴趣。这种高浓度的资源对接,极大提升了招生效率。期待下次能带着更多学院的特色项目一同参与。”

西安外事学院 郭新华:5维国际化+4条发展路径,与韩国教育理念“同频共振”

“我们的‘国际’二字,是刻在基因里的。”郭新华表示,“西安外事学院围绕‘国际化’打造了5大核心维度:教育教学国际化、学生发展国际化、师资队伍国际化、科研国际化、文化传承国际化,进行‘送出去’+‘引进来’双向培养。”

在学生培养上,学校采用“前半段专业教育+后半段个性化发展”模式,为学生规划4条清晰路径:想就业,有现代产业学院对接校企合作实习;想国内升学,有七方书院提    

供考研、专升本培训;想出国,有国际交流中心负责外语培训与升学对接;想创业,有创业学院提供孵化支持。

“此行是一次完美的‘双向赋能’。我们不仅向韩国学生展示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多元面貌,也从他们身上看到了国际生的新特质。已有合作院校在对接后续的课程合作细节。这种‘参展+交流’的模式,实现了品牌曝光与实质合作的双丰收。”郭新华说道。

贵州中医药大学时珍学院 黄金鑫:用“苗医特色+分层教学”,破解零基础学中医的顾虑

“很多韩国学生喜欢中医药,但怕‘看不懂、学不会’,我们特意设计了一套针对性培养方案。”黄金鑫介绍,“学校的中医药教育有两大独特优势:一是地处西南腹地——贵州省,拥有天麻、杜仲等全国顶尖的道地药材,周边药企聚集,学生实践资源丰富;二是中医学专业深度融合苗医特色,开设苗医临床学、苗医外治学等课程,学生可跟师学习苗医技能。”

“针对零基础的韩国学生,学校采用“语言桥梁+文化铺垫+分层教学+临床实践”模式:先通过中医专业汉语课程与中韩双语教材打基础,再用中药标本、经络模型做具象教学,逐步过渡到理论课程,确保‘听得懂、看得见、做得到、学得会’。

黄金鑫还分享了在展场上的趣事:“就在刚刚,有一名因为偶像而关注中医养生的韩国学生,特意咨询中医药专业的留学项目,这让我相信,中医药正在成为连接中韩年轻人的新桥梁。我代表学院感谢嘉华世达的专业组织,让我们的特色能被如此精准地呈现。”

安徽新华学院 贺行佳:“应用型”定位+优质环境,契合韩国学生“即战力”需求

“我们在展会上重点展示‘入学即入岗’的实践生态,发现韩国学生非常看重‘即战力’培养,这与他们面临的激烈就业竞争环境高度契合。”贺行佳介绍,安徽新华学院坐落在合肥高新区,周边6万余家高新企业、上市企业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实践机会。

学校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其创业课程、模拟训练与政策支持一体化的创业服务,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安心、生活舒心”的氛围。“每年还有大量优秀校友企业回校招聘,形成就业、创业、岗位供给的良性循环。”

“我们的‘应用型’定位在韩国市场找到了精准的切入点。现场沟通的近百名学生中,近三分之一达成了初步申请意向。这种高效的转化,证明了我们差异化战略的成功。期待未来能参与更多此类精准投放的展团活动。”

第三章:深耕·从展会“流量”到合作“留量”

展会的喧嚣,是品牌影响力的集中爆发;而展会之外的深度耕耘,才是将一时“流量”转化为长期“留量”的关键。本次行程超越展台,迈出了构建中韩教育合作长效机制的坚实步伐。

行程的其中一站,是代表团访问韩国信韩大学,并成功举行了MOU合作签约仪式。这不仅是一次庄重的礼仪,更是一次务实的对接。

双方围绕师生交流、课程共建、学术合作等具体领域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讨,标志着“留学中国”的推广步入了精准对接、长效运营的“深耕”阶段。

为进一步夯实合作基础,寻求更高层面的指导与支持,代表团专程拜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大韩民国大使馆。使馆相关负责人在交流中,深入剖析了中韩教育合作的新趋势与新机遇,并介绍了使馆在支持两国人文教育交流方面的多项举措。此次会晤,为展团工作提供了宝贵的政策视角与顶层指引。

此外,代表团还走访了在韩的韩中人才开发院。双方就当前国际化人才的核心素养、国际学生未来职业发展路径以及来华留学等议题,进行了极具前瞻性的探讨。

从大学的签约、官方的交流和专业机构的对话,此行构筑了一个“院校-官方-专业机构”三位一体的合作网络。这不仅为既有合作注入了持续的官方与专业动能,更意味着“留学中国”的品牌建设,正在从一个宣传概念,落地为一个多方协同一体化推进的系统工程。

尾声:未来·是正在发生的进行时

四天的行程紧凑,但思想的回响悠长。从汉阳大学的学术对谈,到COEX会展的万众瞩目,再到与信韩大学一纸盟约的落笔,我们清晰地看到:

“留学中国”已不再是一个遥远的选择,而是一个可触摸、可感知、充满机遇的未来图景。

这里有融合中西的教育理念,有贯通古今的文化底蕴,有接轨国际的课程体系,也有面向未来的实践平台。无论是全英文的授课环境、特色鲜明的专业设置,还是深入行业的实习机会、包容开放的城市氛围——中国,正成为全球学子追求优质教育、实现个人成长的热土。

教育的伟大,在于它从不设终点。此次韩国之行,是一个分号,更是下一个篇章的序言。

嘉华世达,将继续与中国高校并肩,在全球教育的版图上,书写更多双向奔赴的精彩故事。

留学中国,携手未来,我们一直在路上。

我们在这里,等你来。

责任编辑:胡编.
分享到:
0
【慎重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广东视听网络台"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和镜像,如有发现追究法律责任 粤ICP备20201384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