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1加密货币市场闪崩事件调查报道

2025-10-22 17:59   来源: 互联网    阅读次数:3433

2025年10月10至11日,全球加密货币市场经历了史上规模最大的闪崩事件之一。比特币价格在数小时内从约$115,000暴跌至$86,000附近,最大跌幅超过25%;以太坊等主流资产跌幅更达40-50%。全网24小时清算金额达191亿美元,涉及162万账户,刷新历史纪录。本报告基于公开数据、链上分析和市场观察,系统梳理此次事件的成因、传导机制及行业影响,为市场参与者和研究人员提供客观参考。

 

一、事件概述与时间线

1.1 核心事实

时间:UTC 2025年10月10日20:50至11日凌晨 UTC

触发因素: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重启对华100%关税等贸易政策

市场反应:比特币跌幅25%+,以太坊跌幅40%+,多数主流加密资产跌幅30-60%

清算规模:全网191.41亿美元,其中比特币53亿美元,以太坊43亿美元

系统影响:多家交易所触发自动减仓(ADL)机制,部分稳定币衍生品出现严重脱锚

1.2 关键时间节点

10月6日:比特币创历史新高$126,000

10月10日 20:50 UTC:特朗普关税声明发布

21:00-21:20:市场进入快速下跌阶段

21:20-21:43:价格触及阶段性低点

21:43-21:51币安平台部分锚定资产出现异常波动

21:51后:市场逐步企稳并反弹

 

二、闪崩成因的多维度解析

2.1 宏观层面:风险资产全面承压

本次事件的直接导火索是地缘政治风险的突然升级。当地时间10月10日,特朗普宣布对华实施100%关税的强硬贸易政策,引发全球风险资产抛售。传统金融市场同步下挫:美股三大指数当日创半年最大跌幅,抛售极端程度达到5个标准差(5-sigma event如果按正态分布是约9500年才会出现一次);原油价格跌至五个月低点;仅避险资产黄金逆势上涨1.5%。

这种跨市场联动反映出投资者风险偏好的系统性下降。加密货币市场作为高风险资产类别,在此背景下遭遇更为剧烈的抛压。值得注意的是,事件发生时市场处于高位盈利状态——根据链上数据分析,超过90%的比特币持仓处于盈利状态,这意味着本次下跌更多表现为"获利回吐驱动的去杠杆",而非基本面信心崩塌。

2.2 微观结构:杠杆风险的连锁反应

2.2.1 杠杆积累与爆仓螺旋

闪崩前,加密市场经历了一轮快速上涨,吸引大量杠杆资金涌入。比特币永续合约未平仓量(OI)在10月初达到约700亿美元的历史峰值。高杠杆环境下,价格的小幅波动即可触发大规模强制平仓,形成自我强化的下跌螺旋:

1. 初始价格下跌触发首批多头强平

2. 强平卖单进一步压低价格

3. 更多账户触及清算线

4. 循环加剧,形成瀑布效应

数据显示,此次事件中比特币期货OI单日从700亿美元降至580亿美元,净减少约120亿美元(相当于约8万枚BTC合约平仓),创历史最大单日降幅。

不止是加密市场遭遇强平,根据高盛的统计美股市场在当天也触发了约1500亿美元的系统性强制平仓,尤其是机构与量化策略基金去杠杆行为明显。

2.2.2 流动性危机

在极端波动中,市场深度骤然消失。据Kaiko数据,主要交易所的订单簿在价格±4%范围内几乎清空,买卖价差急剧扩大。这种"流动性真空"由以下因素导致:

做市商撤单:面对不确定性,专业做市商出于风控考虑大规模撤回挂单

交易基础设施压力:部分交易所在极端行情下出现内部转账延迟,影响资金调度

跨平台套利受阻:提币和转账通道拥堵,限制了套利资金的流动性供给能力

这种流动性枯竭导致市场价格发现机制暂时失效,卖单以极端价格成交,进一步加剧恐慌。

2.3 交易平台层面:系统韧性的压力测试

2.3.1 风控机制的触发

在清算规模超出保险基金承受能力时,多家交易所触发了自动减仓(ADL)机制。该机制通过强制平仓部分盈利仓位(主要是空头)来弥补穿仓损失。币安、Bybit、BitMEX、Aevo等主要平台均启动ADL。例如,BitMEX披露当日15张合约触发ADL,动用约200万美元保险基金。

2.3.2 币安平台的特殊情况

币安作为全球最大的加密货币交易所,在此次事件中遭遇特殊挑战。UTC 21:43-21:51期间,该平台上的USDe、wBETH、BNSOL等收益类代币和质押衍生品出现80-90%的瞬时暴跌,而同期其他平台上这些资产价格保持相对稳定。

技术原因分析

根据币安官方说明和第三方分析,这一异常波动主要由以下因素造成:

1. 定价机制缺陷币安统一账户允许用户使用这些代币作为保证金,但其估值基于平台内部现货价格而非锚定资产的赎回价值

2. 预告期漏洞币安曾于10月2日预告将于14日优化这些资产的定价逻辑,但在8天过渡期内旧机制仍在运行

3. 恶意利用:怀疑攻击者利用该窗口期,在市场流动性脆弱时集中砸盘这些资产,触发连锁清算

时序重要性

根据币安于10月12日发布的官方时间线,主要加密资产的暴跌集中在21:20之前,而USDe等锚定资产的异常波动出现在21:36之后。从时序关系看,锚定资产脱锚更像是市场崩盘的次生效应而非初始诱因。

值得注意的是,事件发生后,部分社交媒体出现了将责任完全归咎于币安的声音。我们观察到,除了受损用户的情绪宣泄外,也存在疑似有组织的舆论引导行为。基于客观立场和证据充分性原则,本报告对此现象予以记录,但不对具体归因作进一步推断。

2.4 链上维度:DeFi生态的连锁影响

去中心化金融领域同样遭受重创:

借贷协议清算:Aave等借贷平台触发大量清算,10月10日单日去中心化借贷协议收取的清算费超过2000万美元,创历史新高

DEX未平仓量暴跌:去中心化永续协议总OI从260亿美元降至140亿美元,降幅46%

交易量激增:由于中心化平台交易效率受限,部分用户转向DEX避险,全网DEX周交易量超过1770亿美元,创历史纪录

稳定币流动:Hyperliquid等平台当日净流出USDC达6.42亿枚,反映投资者从高风险平台撤资的趋势

 

三、争议焦点:关于币安责任

3.1 "币安导致暴跌"论的评估

事件后,社交媒体上出现"币安导致暴跌"的说法。基于现有证据,我们认为这一判断过于简化:

支持市场自发崩盘的证据

暴跌始于特朗普关税声明后(20:50),远早于币安平台异常(21:36)

全球多个交易所同步下跌,非币安单一平台现象

币安是全球最大Altcoin交易中心,去杠杆规模自然也大于其它平台

币安平台清算量占总清算量比例约8-10%,并非主导因素

传统金融市场同步下挫,表明这是跨资产类别的风险规避

币安系统问题的客观存在

部分锚定资产在该平台上出现异常价格波动

内部转账系统在21:18后出现延迟,影响用户追加保证金

统一账户保证金定价机制存在可被利用的设计缺陷

3.2 币安的应对措施

币安在事后采取了以下补救行动:

1. 用户补偿:承诺向因USDe、wBETH、BNSOL脱锚导致异常清算的用户全额赔付,两批次共计约2.83亿美元

2. 系统转账延迟补偿:对因内部技术故障无法及时操作的用户进行额外补偿

3. 流动性支持:启动1亿美元低息贷款计划支持做市商

4. 机制优化:调整标记价格算法,引入多源定价参考;完善前端显示,避免误导性价格展示

5. 放弃追索:不同于Tradifi在极端行情中会追索客户的穿仓损失,例如冻结账户资产、诉讼等,但币安主动放弃了穿仓追索,在极端市场波动中即便无法及时平仓带来的超额损失也由平台吸收而非转嫁给客户。

这些措施表明币安认识到自身系统在极端情况下的不足,并愿意承担相应责任。

3.3 强制流动性提供义务的缺位

传统股票市场存在指定做市商(Designated Market Maker, DMM)的机制,DMM肩负流动性义务,即在市场单边运行时(如暴跌时只有卖盘),DMM必须利用自有资本介入,作为“最后的买家”,提供必要的流动性,减缓价格下跌速度。他们有报价数量和价差的硬性要求,作为回报,DMM在信息获取和交易执行上拥有一定优势。

而由于加密交易所发展时间较短,目前做市商均为自愿性、逐利性参与。市场剧变时,他们会第一时间撤单自保,导致订单簿瞬间“真空化”。没有类似DMM的制度确保基础流动性的存在。

3.4 行业共识

多家独立分析机构的观点趋于一致:

Galaxy Digital:"初始触发是宏观消息,市场情绪则放大了这一事件的影响"

Kaiko:"这暴露了依赖单一价格源的风险,需要改进基础设施"

BitMEX研究:"没有单一实体能够独自造成如此规模的市场崩盘,这是系统性脆弱的结果"

 

四、异常交易行为分析

4.1 巨额空头获利事件

链上追踪发现,一个或多个账户在暴跌前后进行了可疑操作:

Arkham Intelligence数据:某交易者在美国总统特朗普公布对华关税仅15分钟前,在不需要KYC的Hyperliquid交易所建立了约4亿美元的BTC和ETH空头仓位,在24小时内迅速获利约2亿美元

图片40.png 

资金关联:该地址与ENS域名garrettjin.eth存在关联,且资金来源于美国交易所,难免令人怀疑是否有人利用内部信息获取巨额利润。

时间巧合:开仓时间与关税声明发布时间接近,引发对信息不对称的质疑

4.2 怀疑市场失当行为

以下异常值得关注:

1. 提前布局:相关账户在8-9月间抛售超过3.5万枚BTC换成稳定币,显示提前去风险

2. 精准时点:在流动性最脆弱时发起攻击

3. 利用漏洞:针对币安系统已知缺陷进行操作

这些行为是否构成市场失当行为,需要监管机构进一步调查。但客观上,这些交易加剧了市场波动。

 

五、行业影响与启示

5.1 对市场结构的反思

杠杆治理

事件暴露了过度杠杆的系统性风险

需要建立更审慎的保证金和杠杆率管理机制

考虑引入逆周期杠杆调节工具

流动性建设

做市商在极端情况下的撤单行为凸显流动性脆弱性

需要激励机制鼓励做市商在压力时期维持报价

探索自动化做市和流动性储备机制

基础设施韧性

交易所核心系统(撮合引擎、风控、清算)需要更高的稳定性标准

预言机(Oracle)和定价机制应采用多源聚合,避免单点故障

提币和转账系统需要冗余设计,确保极端情况下的可用性

5.2 监管考量

本次事件为监管机构提供了重要参考:

1. 透明度要求:交易所应实时披露保险基金状态、清算参数等关键信息

2. 压力测试:定期进行极端情景模拟,评估系统承受能力

3. 跨境协调:加密市场全球化特征明显,需要国际监管协作

4. 投资者保护:建立更完善的赔付机制和争议解决流程

5.3 对不同参与者的启示

交易所

优化风控模型,避免单一价格源依赖

提高系统冗余度和极端情况下的运行能力

建立更充足的保险基金和应急预案

投资者

审慎使用杠杆,避免过度暴露

分散平台风险,不在单一交易所集中资产

理解并监控抵押品的真实价值和流动性

做市商

在极端情况下维持基本流动性供给的社会责任

开发更智能的风险管理工具

探索跨平台流动性共享机制

 

六、后市展望

6.1 短期影响

去杠杆完成:未平仓量大幅下降,市场杠杆率回归健康水平

情绪修复:需要时间重建投资者信心

监管关注:可能引发新一轮监管审查

6.2 中长期趋势

多数分析机构认为,本次事件虽然剧烈,但不改变市场长期发展方向:

Glassnode观点:链上数据显示比特币持有者并未大规模离场,基础需求仍存

CoinShares分析:去杠杆有助于市场长期健康,为下一轮上涨创造条件

K33研究:机构资金在低位有入场迹象,可能形成新的支撑

然而,宏观不确定性(贸易政策、地缘政治)仍将主导短期走势。

 

七、结论

2025年10月11日的加密货币市场闪崩是宏观冲击、过度杠杆、流动性脆弱和系统缺陷多重因素共振的结果。虽然特朗普关税声明是直接导火索,但市场自身积累的结构性风险才是暴跌的根本原因。

币安平台在事件中暴露的问题具有典型性,但将暴跌完全归咎于单一平台并不准确。整个行业需要从这次"压力测试"中吸取教训:

1. 完善风险管理:建立更健全的杠杆控制和清算机制

2. 提升系统韧性:确保交易基础设施在极端情况下的稳定运行

3. 增强透明度:向市场和监管机构提供更充分的信息披露

4. 加强投资者教育:提高市场参与者的风险意识

只有通过全行业的共同努力,加密货币市场才能在经历阵痛后实现更加成熟和稳健的发展。本次事件虽然造成巨大损失,但也为行业进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动力。

 

数据来源说明:本报告基于CoinGlass、Kaiko、Glassnode、CryptoQuant、Arkham Intelligence等公开数据平台,以及币安、BitMEX等交易所官方声明,以及WuBlockchain、CoinDesk等行业媒体报道。加密市场信息复杂多变,建议读者结合多方信息独立判断。

免责声明:本报告仅供研究和信息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加密货币投资具有高风险,投资者应充分评估自身风险承受能力。

 



责任编辑:小雯
分享到:
0
【慎重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广东视听网络台"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和镜像,如有发现追究法律责任 粤ICP备20201384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