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大(深圳)科技成果转化路演活动之光明科技产业创新院专场成功举办

2025-10-24 10:19   来源: 互联网    阅读次数:3517

秋高气爽时节,创新活力涌动。2025年10月15日,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成果转化系列之光明科技产业创新院专场项目路演活动成果举办。本活动由哈工大(深圳)主办,深圳哈深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哈工大(深圳)光明科技产业创新院联合承办,招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支持。

本次活动创新采用“项目路演+闭门研讨”双环节模式,搭建产学研对接平台,推动前沿科技成果与市场资本、产业需求精准匹配,促进创新思想交流与转化潜力释放。

一、政产学研资深度联动,打造成果转化“直通车”

本次活动日程紧凑有序,上午(8:30-12:00)聚焦项目路演,下午(14:00-17:40)开展闭门研讨,两大环节紧密衔接、层层深入,吸引了普乐精密、卫星薄膜柔性翼、立谱智造、源利电子、氢鹏科技、顺熵科技、纳铠新材等优质项目团队参与。

作为哈工大(深圳)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平台,本次活动依托学校学科优势及光明科技产业创新院转化平台,联合招商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专项服务,构建起覆盖“技术研发—产业对接—资本支持”的全链条支撑体系,加速科技成果落地进程。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专场路演是哈工大(深圳)与光明区共建“光明科技产业创新院”的重要宣传活动。活动通过集中展示一批契合深圳市产业布局及光明区产业规划的优质项目,有效推动了高校科研成果与区域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不仅为创新院后续落地运营储备了丰富合作资源,更夯实了校地协同发展的实践基础。

二、七大硬科技项目亮相,覆盖多领域“卡脖子”赛道

上午的路演环节中,七支产业化团队的项目依次登场,涵盖精密制造、航天科技、人工智能、新材料、绿色能源等前沿领域。

1.普乐精密仪器(深圳)有限公司

普乐精密仪器带来的“面向高端数控机床的工业测量仪器”率先破局——其自主研发的激光对刀仪(LTS-200)重复性精度达0.1μm,五轴联动测量分析仪精度±1μm,成功打破国外品牌垄断,已服务中广核、科德数控等企业,助力“工业母机”核心部件国产化。

2.柔性可展结构团队

航天赛道上,“卫星薄膜柔性翼”项目展现出硬核实力。该团队专注于航天应用领域柔性可展开结构的设计方法研究与关键技术攻关,并成功研发的卷绕式柔性翼,其面密度≤1.0kg/m²、展收比≥100m⁻¹,基频 ≥0.1Hz,展开速度可调控,可满足我国星网、千帆等巨型星座超4万颗卫星的能源需求,对支撑我国巨型星座高效部署与长期可靠运行,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与产业价值。

3.深圳市乐谱兰斯科技有限公司

在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融合领域,立谱智造的“AI+工业零部件全链条解决方案”令人瞩目。团队依托哈工大科研力量研发的垂类大模型,可覆盖零部件设计、评估、生产协同全环节,提供行业稀缺的“设计-交易-生产”一站式AI应用,可满足小批量多品种零部件定制需求,加速产品创新迭代。

4.深圳市源利电子新材料有限公司

源利电子是一家专注于银纳米线及其复合材料生产与应用的高科技型企业,基于深厚的研究积累,公司突破了银纳米线低成本制备的技术瓶颈,目前已实现将银纳米线的制备成本降低1~2个数量级,且初步实现了月产能近10公斤,正在抓紧更大规模的产能建设。

5.氢鹏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氢鹏科技聚焦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与电解池(SOEC),其1kW级系统工程样机已实现稳定运行,助力“碳中和”下绿氢制备与分布式能源升级。

6.深圳市顺熵科技有限公司

顺熵科技的“仿生树脉毛细材料”传热性能达石墨烯的5倍以上,已为中兴5G基站、荣耀手机提供散热解决方案,2024年营收同比增长300%;

7.深圳纳铠新材科技有限公司

纳铠新材的“固态电解质纳米包覆技术”则攻克硫化物电解质易水解难题,有望将包覆成本从1890元/kg降至13元/kg,可从根本上化解其环境敏感、品质不稳定的问题,加速推动固态电池的大规模、低成本制造进程。

三、顶尖专家闭门研讨,锚定产业未来方向

下午的闭门研讨环节聚焦“硬科技产业链协同创新”,三位哈工大(深圳)顶尖学者带来深度主题分享,为参会嘉宾勾勒技术前沿与产业机遇。

1.从实验室到产业园:银纳米线产业化的“破局之道”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新材料中心牵头人邱业君教授,以《银纳米线材料: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探索》为题,带来一场“科研-产业”双向视角的深度分享。报告中,邱教授详细拆解了银纳米线技术从实验室突破到量产落地的“攻坚路”——早期团队面临“成本高(市场价格10亿-20亿/吨)、产量低(理论产量0.1g/L)、收率差(仅10%~15%)”三大瓶颈,通过优化原材料(硝酸银纯度从99.999%降至99.8%,聚合物改用国产品牌)、创新反应工艺(单位体积理论产量12g/L)、建立贵金属回收体系(收率超95%),最终实现成本下降两个数量级,是全球唯一实现银纳米线材料超低成本生产的企业,同时也是国内首家掌握年产10吨级银纳米线粉体规模化制备技术的企业。

“银纳米线不是‘实验室里的奢侈品’,而是能解决产业痛点的‘刚需品’。”邱教授以源利电子的实践为例,指出其产品已在三大领域实现突破:在柔性屏领域,可用来制备大型屏、柔性屏、曲面屏的透明导电膜层;在电池领域,作为负极添加剂可提升储能密度和循环寿命,抑制锂枝晶生长;在芯片封装领域,可降低界面电阻。

2.特种机器人与智能装备:硬科技如何赋能“制造强国”

机器人与先进制造学院院长、高端装备制造中心牵头人徐文福教授,在《特种机器人与智能装备发展现状及应用》报告中,结合哈工大(深圳)的科研实践,勾勒出智能装备的“技术图谱与产业机遇”。

徐教授指出,当前特种机器人已从“单一作业”向“多任务协同”升级,校区团队研发的“结构健康监测机器人”,可在桥梁、风电塔筒等大型构件表面自主爬行,通过激光雷达与超声探伤技术实现毫米级缺陷检测,已应用于深圳湾大桥、粤港澳大湾区海上风电项目;“防爆巡检机器人”则攻克易燃易爆环境下的自主导航难题,在中广核核电站、中石油油库等场景落地。

在智能装备领域,徐文福教授及其团队积极推动机器人技术与制造业、服务业的深度融合,通过研发智能分拣机器人、协作机器人等装备,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物流行业应用为例,智能分拣机器人采用视觉识别与快速分拣技术,每小时分拣效率可达数千件,在大幅降低人工成本的同时,显著提高了分拣准确率,为物流行业自动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对于特种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产业的未来发展,徐文福教授认为该领域将迎来更广阔的空间。从技术发展趋势来看,人工智能技术与机器人技术的深度融合将成为核心方向,这一融合将推动机器人向更智能、更自主的方向迈进。未来的特种机器人不仅能够完成预设任务,还将具备自主学习能力与复杂环境适应能力,可根据实际作业情况灵活调整策略,进一步拓展其应用边界与作业价值。

3.人工智能落地:从“算法模型突破”到“全领域产业赋能”

广东省安全智能新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人工智能中心牵头人王轩教授以《人工智能发展与应用》为题,带来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学术盛宴。演讲中,他不仅全面回顾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历程,更深入剖析了这项技术在当下的落地应用、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过程中潜藏的风险,为听众勾勒出一幅兼具深度与广度的AI发展全景图。

王轩教授将焦点转向当前AI领域的热点——多模态技术与大模型发展。他详细分析了以 ChatGPT、GPT-4 为代表的多模态技术所具备的独特优势,以及这类技术近年来的快速迭代态势;同时提到,以OpenAI、DeepSeek为代表的团队研发的大语言模型,在处理复杂推理任务上已取得显著进步。此外,王教授还重点剖析了国产大模型在市场竞争中的崛起路径,明确指出其正处于 “快速追赶、逐步反超” 的关键发展阶段。

谈及人工智能的实际价值,王轩教授指出,这项技术在数字经济领域正释放出卓越的赋能效应,应用场景已广泛覆盖金融风控、军事指挥、新型抗生素合成、智能制造、影视教育、审讯博弈等多个领域,为各行业的创新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不过,在肯定人工智能技术突破的同时,王轩教授也着重警示了其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安全与伦理挑战。他明确提出,AI大模型面临的对抗攻击风险、可能存在的意识形态渗透隐患,以及用户隐私泄露等问题,均亟待行业共同解决。基于此,王教授呼吁各界携手构建完善的技术防护体系与常态化监管机制,推动人工智能在安全可控的轨道上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全球智能化转型提供稳健、可靠的支撑。

四、校地协同筑平台,成果转化赋能新质生产力

本次专场路演不仅是哈工大(深圳)科技成果的一次集中“检阅”,更标志着校区与光明区在产研合作上迈出关键一步。光明科技产业创新院的筹建,将进一步聚焦新材料、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三大领域,打造“概念验证-中试孵化-产业落地”的全周期创新载体。本次活动的举办,既是对科研成果转化的深入践行,更是高校服务国家“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助力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具体行动。

未来,哈工大(深圳)将持续以光明科技产业创新院为纽带,推动更多“从0到1”的基础研究成果向“从1到N”的产业价值转化,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建设科技强国贡献“哈工大力量”。

责任编辑:胡编.
分享到:
0
【慎重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广东视听网络台"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和镜像,如有发现追究法律责任 粤ICP备2020138440号